机械工程(085500)(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Education Program for Master’s degree (full-time/part-tim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085500)
一、领域简介
上海大学机械工程学科有悠久的历史。上海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的学科门类和研究方向齐全,下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四个二级学科,致力于为上海、长三角地区及全国培养适应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学科拥有教职工285名,其中正高级职称35名,国家级人才5名,长江学者1名,博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比65%,超过90%以上的青年教师具有留学访学背景;长期以来与上海、长三角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发挥产学研结合及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优势,形成“科学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四位一体的协同。
学科有完善的教学、科研基地条件,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基础支撑。学科拥有包括国家级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产业化基地、TFT-LCD关键材料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重点实验;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上海机器人研究所、上海平板显示工程研究技术中心、智能装备技术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累,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师资队伍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格局与特色,为上海、长三角地区及全国的人才培养,科技、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学位标准
机械工程学科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业界需求为牵引的理念,以培养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宽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且具有开阔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机械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
目前,学科的硕士、博士培养已纳入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培养方针指导下,依托学科资源开展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国际合作培养。在“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培养方针指导下,依托学科资源开展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国际合作培养。
三、培养目标
全日制/非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机械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全日制/非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是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能积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在学位论文中做出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型研究工作。
四、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非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
五、研究方向
1、机械电子工程: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研究;智能装备与控制技术;智慧工厂自动化及应用工程研究;医工结合技术;基于精密技术的微机电系统研究;光机电一体化装置与工程研究;智能检测与传感技术;机械振动分析及智能控制;计算机图像和虚拟现实技术;机电与流体智能测控技术等。
2、精密仪器及机械:精密测量仪器及智能化;计算机视觉及人工智能;光学成像与三维显示;智能传感技术及检测系统;智能结构与主动控制;微纳操作及精密系统;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全息真三维显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机电一体化系统;机器视觉检测及伺服控制;先进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工程;企业信息化及管理;包装工程技术;刀具技术及应用;快速制造与自动化及工程应用;智能及机器人等。
4、机械设计及理论:转子系统的润滑理论与轴承技术、密封技术;智能支承技术及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机械工程现代设计方法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机械的强度和安全断裂分析研究;摩擦学设计与测量技术;现代工业工程;润滑工程与润滑化学;半导体及平板显示装备与工艺等。
5、车辆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有车辆系统设计与测试;汽车电子技术;汽车驱动技术;汽车系统动力学及控制;智能车辆环境感知与自主导航技术;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控制技术;地面运载车辆设计与控制;车辆液压传动技术等。
6、工业工程:工业工程基础、工程经济学、运筹学与系统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管理学、物流管理、设施规划与设计、运营管理等。
7、工业设计:设计基础、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平面设计应用、工业设计CAD、材料与工艺、产品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印刷技术、视觉传达设计等。
8、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制造系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切削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诊断、人工智能+数控机床预维护、工程控制、人工智能、数字制造技术及应用、智能生产线仿真、智能机床与制造系统等。
六、培养方式及导师指导
培养方式为校企(厂)挂钩、产学研三结合,采取集中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校学习的时间1年。学位论文由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高级职称技术、管理人员联合指导。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体系设置要求
课程安排时间一般为1-1.5年。
2、课程类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分公共课(公共平台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创新创业课、实践课。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至少取得44学分,其中公共课7学分,专业基础课6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24学分,创新创业课不少于2学分,实践环节5学分。
公共平课:政治、英语、工程伦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专业基础课:数学、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程
创新创业课:创新创业课程
实践课程:专业实践
八、培养计划制定
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按照本领域当年度培养方案的要求制订培养计划。在入学后1个月内,登录研究生管理系统,输入培养计划。同时,打印的纸质版培养计划报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由学院留存备案。凡列入培养计划的课程必须修读合格方可进行答辩。
九、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是对研究生入学后的学习与实践工作状况进行全面监督与检查,重点考核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考核、学位论文预答辩四个环节。对各环节考核未达到要求的研究生给予学业警告、延期、分流淘汰或淘汰。
1.专业实践:要求获得5个学分的专业实践学分,该专业实践可以通过学科安排的专业实践课程学习或在企业实习基地为期一个月的企业实践获得。范围涉及加工系统、航天、汽车、轮船、智能制造模式等,学习车间管理、调度系统,对智能化水平有进一步了解。
2.论文选题:选题应源于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课题或现实工程问题,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和明确的应用价值,工作量饱满,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论文形式:学位论文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调研报告、项目研究报告、产品设计报告、技术总结报告、工程系统设计报告等,由校内外导师认可后确定。论文工作应着重于应用性、创新性、先进性、技术难度。
4.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一般在第一学年末或第二学年初完成开题报告,该开题报告可在教研室或研究组内公开组织进行,报告内容可包括选题的国内外发展现状、选题意义、研究内容、进度安排以及预期成果等。为不断提高研究生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发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筛选作用,研究生在正式进入学位论文工作前必须要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二学年冬季学期前结束。中期考核实行分流淘汰制,考核的排名结果提交研究生院备案。具体按照《上海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及分流淘汰管理办法(试行)》予以执行。”在论文阶段的中期,研究生要对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对导师做出书面说明。学位论文必须观点正确,条理清晰,论据可靠,论证充分,推理严谨,逻辑性强,文字通顺,表明研究生已经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全日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鼓励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但不作为申请学位的必要条件。
5、学位论文预答辩。
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必须进行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按国家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进行评审和答辩。
十、学位论文
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申请硕士学位时,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科研成果必须以上海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①学生参加工程设计与应用、产品开发、科研、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写出技术报告,并由所在实习单位或应用单位出具证明;
②参加过1项经政府主管部门或厅局级项目评估机构鉴定、验收的科研项目(排名要求:除教师和企业人员外硕士学生排名前2名);
③获得过1项政府部门颁发或认定的科技进步奖(名额内);
④公开发表1篇第一作者署名或除导师外以第一作者署名的核心期刊论文;
⑤获得1项与学位论文选题有关的发明专利申请受理证明书(排名要求:除导师和企业联合导师外硕士学生排名第一)。
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并经导师同意后,由导师所在学科点组织校内外同行对论文质量进行评审,评审合格后再由导师负责组织答辩。学位论文应有2位高级职称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或5位高级职称专家组成;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均应有来自校外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专家。
机械工程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公共课 |
00100072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6 |
2 |
1 |
公共课 |
001000722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2 |
||
001000729 |
公共英语 |
60 |
3 |
1,2 |
||
0CS000005 |
工程伦理(Engineering Ethics) |
20 |
1 |
2 |
||
专业 基础课 |
0P0000011 |
数值分析引论(Introduction to Numerical Analysis) |
40 |
4 |
1 |
必修 |
2ZS091001 |
专业英语(professional English) |
20 |
2 |
2 |
||
专业 选修课 |
3ZS092001 |
工程中的数学方法(Mathematics Methods in Engineering) |
40 |
4 |
1 |
选修课 |
3ZS092002 |
现代控制理论(Modern Control Theory) |
40 |
4 |
1 |
||
3ZS092003 |
微机接口技术与数字控制(Peripheral technology of micro-computer and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
40 |
4 |
1 |
||
3ZS092004 |
高等机构工程学(Advanced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Mechanisms) (双语) |
40 |
4 |
1 |
||
3ZS095001 |
机电系统智能设计与控制(Intelligent design and control of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
40 |
4 |
2 |
||
3ZS092015 |
精密机械系统设计(Design of Precision Mechanical System) |
40 |
4 |
2 |
||
3ZS092013 |
机械动力学(Machine dynamics) |
30 |
3 |
1 |
||
3ZS092014 |
机器视觉检测(Machine Vision Inspection) |
30 |
3 |
2 |
||
3ZS092006 |
传感技术及应用(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
30 |
3 |
1 |
||
3ZS092016 |
机械电子系统工程(Mechantronics System Engineering) |
30 |
3 |
1 |
||
3ZS092007 |
机械设计方法(Design Method of Machinery)删除 |
30 |
3 |
2 |
||
3ZS092008 |
建模与仿真(Modeling and simulation) |
30 |
3 |
1 |
||
3ZS092009 |
CAD/CAM |
30 |
3 |
1 |
||
3ZS092012 |
弹性力学与有限元法(Elastic Mechanics and Tinite Element Method) |
40 |
4 |
1 |
||
3ZS092017 |
机器人技术应用(Robotics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
30 |
3 |
2 |
||
3ZS092018 |
现代支承理论与技术专题(Modern Bear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Dissertation) |
30 |
3 |
1 |
||
3ZS092019 |
机械故障诊断(Mechanical Fault Diagnosis) |
30 |
3 |
1 |
||
3ZS092020 |
磨擦磨损与润滑(Friction,Wear and Lubrication) |
30 |
3 |
2 |
||
3ZS092021 |
转子系统动力学(rotordynamics) |
30 |
3 |
2 |
||
3ZS092022 |
材料成形工程(Material forming engineering) |
30 |
3 |
1 |
||
3ZS092023 |
微系统集成、封装和制造技术(fundamentals of microsystem packaging) |
30 |
3 |
1 |
||
3ZS092024 |
制造工艺及刀具(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Cutting Tools) |
30 |
3 |
3 |
||
跨专业选修课 |
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导师指导下跨专业选取不多于2门非本专业课程列入培养计划,课程学分计入总学分。 |
|||||
创新 创业课 |
4CS000001 |
创业与创新(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
20 |
2 |
3 |
不低于2学分 |
4XS091003 |
智能制造及机器人创业指导(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e and Robot |
20 |
2 |
3 |
||
4ZS092001 |
创新方法学(Innovation Methodology) |
20 |
2 |
1 |
||
实践 环节 |
00Z008000 |
专业实践 |
5 |
必修 |
注:课程形式和教学方式按下列类别标识(在对应栏目中填写标识类别的序号或字母)
一、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课程形式:①文献阅读研讨类;②专题类;③研讨类;④实践类。
二、创新创业课课程形式:⑤研究方法类;⑥学科前沿类;⑦创业基础类;⑧就业创业指导类。
三、教学方式标注:A、全英文教学;B、案例教学